您的位置: 财富时代网主页 > 财经 > 正文 >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发布时间:2020-08-21 06:03:41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这篇文章我将仔细说一下体验以及市场反馈,让大家清楚意识到触控时代我们到底是否需要一根多功能的手写笔。

当苹果宣布推出与iPad Pro配套使用的Apple Pencil手写笔时,引得台下的许多观众会心一笑。这是因为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经对手写笔深恶痛绝。

2007年,当他在旧金山的Macword大会上推出第一代iPhone时,就曾经嘲笑过同时代使用手写笔的智能手机。

“谁想用手写笔?”乔布斯当时说,“用的时候要拿起来,不用的时候要放下。有时候还可能找不到。太麻烦了。没人愿意用手写笔,那就别用了。”

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取消Newton,那是一款与平板电脑类似的设备,而且配备了手写笔。乔布斯提到那个项目时曾经说:“上帝给了我们10种手写笔,不要再发明这种东西了。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乔布斯不要的是“想操作就必须从插槽里拔出来的笔”,而大部分人用来反驳的例子却是“用手直接操作,偶尔想用笔就拔出来的note”,iPhone刚诞生那一年及以前,市面上的触屏操作手机或者PDA长什么样子?凹陷下去的屏幕、一只细细的笔、用久了会刮花的软屏。那枝笔,又细又短,只能戳戳,什么都做不好,手写输入?写一个字三四秒,你写完一句“你好吗”,别人拿数字键早就把“我们今晚去看电影然后去喝两杯怎么样”发出去了。还容易不见,不见了手机上就永远留个孔,然后还要经常遍地找牙签。再对比一下,纯平的屏幕、硬的、直接用手指就能操作,不仅能点按还能划,还可以两个手指放大缩小、还可以两个手指敲键盘。换作当年的任何人,在这种全新的便捷无比的操作方式面前,都会赞同乔布斯的电容屏设计。

在技术层面,每一种技术各有利弊,但在不同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产品形态的革新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操作逻辑的更新,老旧的产品或者被淘汰,或者另寻出路。这个时期的手写笔在经历了短暂几年的销声匿迹后,在原有的精度优势上增加了新的重要功能:压感带来的生产力。但是,消费者真的买账么?

普通消费者对于手写笔的看法

我分析一下到底哪些人对于手写设备或者手写笔有所需求:

第一类,文艺工作者。很多人一提到写写画画第一时间就联想到这类艺术工作者,但是在国内独立评测机构ZEALER的一次市场调研中,反而是这部分专业人士不会选择在屏幕上直接书写画图的新技术,而是继续选择专业性以及手感更能媲美实际纸张的数位板。对于他们来说,这类手写产品实在鸡肋,在工作的创作中需要几乎零瑕疵的手感,以目前手写笔技术的情况尚且很难做到,而比如三星微软宣传的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更是商人的一厢情愿以及广告效果而已,在针对创作者的采访中,他们表示只有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下才能进行专业的创作。

第二类:商人。这类人群也是三星早期note系列产品的目标人群,同时早期的三星功能以及宣传广告中的使用场景也大部分围绕办公以及商务用途展开。而实际上,这类目标人群年龄普遍四十岁以上,对于这类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实在有限,三星所推出的随手批改文件,随时提笔速记事物,的确让其早期产品大获好评,却由于手机由于对于便携性的妥协的屏幕尺寸无法实现真正的办公生产力。

第三类:学生。这里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以及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人,这类群体的共同特点就是日常事物繁杂,要兼顾学习与简单工作以及日常娱乐,这部分人群实际上是这类消费级数码产品的,学习中,记个单词,写个公式;工作中,记录会议纪要,布置任务;日常娱乐,非专业领域随手写写画画发一些个人日志等。

总结起来,目标人群就是那些怀念传统书写感觉,但却需要数码帮自己储存的人,而现阶段生产力驱动的购买因素就要弱了许多。

未来多功能手写笔的发展方向

这里先用曾获得德国iF红点设计奖的Wacom的新产品 bamboo Folio以及Spark系列智能蓝牙数位本来看一下目前最新的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我节选了一些消费者的使用反馈进行客观评价:总结了一下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当扫描仪用,这个完全可以被手机替代,还有一个就是它的隐藏功能,就是一个给你收拾笔记的助手,而且特别可靠。你不用担心写到那里会忘记了,找不到了,而且过一段时间整理,也比较符合学习复习的天然习惯,所以还是蛮不错的,就是这个产品如果能用钢笔写字儿也行,用起来挺顺手,文件,会议纪要方便记录在上面转换成电子版修修改改那么使用体验就更好了。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用“二字,当数码产品的宣传文案抛弃了噱头的属性,真正从普通消费者落笔使用的角度出发,即不改变原有书写习惯,又与数码产品深度融合,做到方便整理收藏,查找修改的目的。这种融合的思想也正是”互联网+“所提倡的。未来,着重应该解决的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把前沿科技跨界应用整合到传统设备,做到新老产品更新换代的过渡自然,真正做到易用性而不用增加学习成本来接受新产品。

总结一下,就是专业人士到普通消费者都能顺利使用没有门槛,既可以专业也可以随意。


个人对于手写笔的使用经历以及需求变化

由于我同时用多个手机,所以我在note2之后更新的note4直到今天依然在正常服役,虽然不再是主力机,但论纯性能在千元以内还是毫无压力的,绝对能日常使用的程度。那么为什么我对于手机上的spen开始冷漠了?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先说一下这个手写笔的核心功能,记笔记。什么笔记需要在手机这个5-6英寸的小屏幕或者说类似便签本大小的设备上进行长时间手写操作?开会记录?课堂笔记?正式的会议根本不会在这么小的东西上记一点点就翻篇!需要的是一个至少B5大小的纸张或者设备来进行整页排版。那么,这么强大的spen怎么不用来画画呢?抱歉,我不是艺术家啊,画画是不可能的,对图片加个文字涂鸦啥的已经是我的艺术极限了,那么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呢?记得当年note5的王自如评测说过的话我十分赞同,真正的设计师不会用这种不专业的工具进行工作的。

于是乎,在手写这个核心功能上,就剩下在14年推出的提笔速记以及现在改进的息屏显示速记内容了,所谓的设计绘画手稿这类的幻想也就不再是note系列的宣传重点了。后期的广告宣传什么的也吧重心放到日常的随手写写画画了。

再三星的整个带手写笔的note产品线中,出现过三款根正苗红的note手写平板,分别是note 8.0、 note10.1 2013edition 、note10.1 2014edition。最后的一款是2013年年底推出的,此后在在没有进行更新。就在前不久我咸鱼800块入手了最后的这一代产品。手写体验什么的真的没话说,这种轻质的电磁笔手感远远好过微软的那种有源电磁笔,持握毫不费力。这里我要说一下,在屏幕上书写的体验再厉害也不可能等同于纸张,沉重的手写笔在与玻璃屏幕的接触时的沉重感让人一下就没法沉浸在书写,一家之言,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反馈。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用了大概一个月后,由于电池续航不给力,充电速度实在太慢,性能吃力,以及最关键的安卓应用不针对平板适配的大问题!!!已经原价出给有缘人了。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没有一个好的软件环境支撑,再牛逼的功能也不能弥补基础操作上的短板。

因此,这个时候我目光转向了Windows平板,论手写,微软家的技术以及配套的软件可不是吹,要生产力有生产力,要日常应用有OneNote等,要技术有技术完全成熟的手写笔支撑。但是,由于之前买过一个原道w10的手写平板,这个平板改变了我对于国产寨版的印象,续航,做功,办公,小游戏这些基础操作都不在话下,尤其是跟三星一样的手写笔技术,记得当时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整个初稿都是在这个平板上配合OneNote写出来的。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但是后来终究被我卖了,原因很简单,也很致命,重!!配合保护套重量超过1kg,什么概念,两个iPad加上一个iPad迷你的重量吧。也因此对于微软win8系统路转粉,并且我也敢大胆的说,win8系统才是最适合Windows平板的操作逻辑,win10就是为了迎合桌面设备还不愿放弃metro界面的不再完美适配平板的产物。因为重量的阴影,所以最近再次挑选的时候我着重看了每一款win10平板的重量,包括surface,结果很遗憾,基本没有低于700g的,也就是大约一斤半的重量,这个重量想拿在手上写写画画就是煎熬,尝试了购进酷比魔方knote,具体不介绍了,直接说后来被出掉的原因:温度墙!平板都是被动机身散热,性能稍好的n3450、酷睿m什么的,想要温度低,就限制性能,也就是knote的办法,弄得真个平板都卡卡的,跑分温度40多度,根本发挥不出性能。再之后心动了酷睿m处理器的酷比魔方i7,流畅度,手写体验网上大都好评,还是固态硬盘。然而这个的散热是大问题,一句话,煎鸡蛋!魔改散热的神仙到处都是,二手市场行情1000上下,斟酌一下后,决定不再当小白鼠,并且16:9的屏幕一旦达到10 英寸以上,细长的机身看着难受,尤其是竖着手写时,不是类似自然纸张的体验,遂放弃,果断拿下苹果这支价格不菲的apple pencil。

在选购第三方电容笔的时候,有一个国内品牌的客服在跟我的聊天中说出了目前为止对于apple pencil的最高评价:

智能手机平板手写笔杂谈(下)


原创整理,欢迎关注小小po主“科技有猫腻”,带你发现快速迭代的消费数码产品厂商不愿说的小秘密!

推荐阅读:妆点秀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TXT -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2-2020  财富时代网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