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讯】 当千年非遗遇上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项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取得重大突破。非遗研究团队、数字技术专家与当地柳编传承人深度合作,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VR)技术和大数据存储,构建了全国首个柳编工艺全流程数字化档案库,让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生。
走进“中国柳编之都”,解码千年编织智慧
临沭县素有“中国柳编之乡”的美誉,柳编技艺已有1400多年历史。项目组深入当地柳编工坊,全程记录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守义的制作过程。从杞柳种植、选材、浸泡、剥皮、劈篾,到编织、定型、上色,每一个环节都被高清影像、三维扫描和动作捕捉技术完整留存。
“柳编最难的不是编织,而是对材料的掌控。”张守义介绍道,“比如柳条蒸煮的时间、湿度,不同季节的柔韧度变化,这些经验原本只能口传心授,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永久保存下来。”
3D建模+VR体验,让柳编技艺“触手可及”
项目组采用高精度3D扫描技术,对100多件经典柳编作品进行数字化建模。这些模型不仅能360°旋转展示,还能通过分层解构功能,让学习者清晰看到编织的层次和技法。 更令人惊叹的是,团队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的编织手法转化为数据参数,并开发了VR虚拟编织系统。戴上VR眼镜,用户仿佛置身于柳编工坊,可以“亲手”体验挑压编、缠边、绞编等核心技法,甚至能模拟不同力度对柳条成型的影响。 “以前学柳编,光看师傅演示很难掌握细节,现在通过VR,可以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一位参与测试的年轻学员表示。
数据库+AI辅助,推动非遗创新传承
除了保存传统技艺,项目组还建立了柳编工艺大数据平台,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柳编纹样、工具演变及地域特色。该数据库不仅可供学术研究,还能通过AI算法生成新式样图,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 “输入尺寸、形状等参数,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符合力学结构的编织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未来展望: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
临沭县文旅局表示,下一步将推出“云上柳编”线上教学平台,并开发AR(增强现实)编织指导APP,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柳编作品,就能获取详细的编织教程。此外,当地还计划在博物馆设立VR柳编体验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这项传统技艺。“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更是创新。”临沭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柳编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这项传承千年的指尖艺术,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续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永恒魅力。
非遗柳编志愿团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